JAMA Dermatology | 阿普斯特治疗脱发性毛囊炎病例取得积极成果

发布者:张春艳发布时间:2025-03-21浏览次数:10


2025319 –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吴文育教授团队,在《美国医学会皮肤病学杂志》(JAMA Dermatology)的Images in Dermatology栏目发表了题为“Folliculitis Decalvans”(《脱发性毛囊炎》)的病例报告,报告了一则成功治疗脱发性毛囊炎的案例,为该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参考。

脱发性毛囊炎是一种慢性、炎症反应强烈的瘢痕性脱发疾病,可导致永久性脱发。该疾病主要影响中青年人群,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男女比例在1.3:16.5:1之间。目前,脱发性毛囊炎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是人体对细菌(最常见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异常免疫反应,引发炎症,进而破坏毛囊结构。此外,吸烟和既往局部外伤也可能是诱发脱发性毛囊炎的因素。在临床表现方面,脱发性毛囊炎主要症状为脱发区域逐渐扩大。在疾病早期,通过皮肤镜检查,可观察到毛囊性脓疱、毛囊周围红斑和鳞屑(星爆模式)、糜烂以及出血性结痂。随着病情发展,会出现簇状毛发,以及瘢痕区域毛囊开口消失的症状。这些症状通常出现在头顶或头后部,很少影响胡须和面部区域。患者还会伴有疼痛、瘙痒或灼烧感等不适。组织病理学主要表现为中性粒细胞浸润并破坏毛囊。

脱发性毛囊炎在诊断时,需要与多种疾病进行鉴别,如头皮分割性蜂窝织炎(DCS)、炎症性头癣和盘状红斑狼疮(DLE)。脱发性毛囊炎与头皮分割性蜂窝织炎的区别在于,前者没有相互连接的窦道(这是头皮分割性蜂窝织炎的特征);通过皮肤镜和头皮组织病理学检查,可将其与头癣和盘状红斑狼疮区分开来,头癣在组织病理学检查中可见菌丝,而盘状红斑狼疮则表现为血管和附属结构周围的黏液以及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

该病例报告描述了一位40多岁的女性患者,因进行性脱发伴瘙痒和疼痛4年就诊。体格检查和皮肤镜检查显示其头顶部有毛囊周围丘疹、脓疱、红斑性肿胀,以及在光亮白色瘢痕区域出现多毛症。真菌直接镜检和抗核抗体(ANA)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头皮活检显示毛囊内和毛囊周围有中性粒细胞浸润,伴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破坏了毛囊结构,确诊为脱发性毛囊炎。患者接受了口服阿普斯特和多西环素治疗,2个月后病情稳定。

该病例报告指出,针对脱发性毛囊炎的治疗,初期一般采用局部和口服抗生素(如多西环素、利福平、克林霉素),以及局部和病灶内注射皮质类固醇药物。对于病情严重,出现广泛脓疱和红斑的患者,可考虑短期使用全身性糖皮质激素。当病情发展为难治性阶段,有少量报道显示生物制剂(如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和司库奇尤单抗)、Janus激酶抑制剂以及光动力疗法有一定疗效。口服异维A酸的使用存在争议。一旦出现广泛的瘢痕,治疗选择会非常有限,此时可考虑毛发移植。

阿普米司特是一种磷酸二酯酶4抑制剂,已被批准用于治疗银屑病和白塞病。在本病例中,医生考虑到阿普米司特可调节中性粒细胞炎症,因此将其用于该脱发性毛囊炎患者的治疗。结果显示,阿普米司特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病情得到稳定。这一结果与之前类似病例的治疗经验相呼应,进一步证实了阿普米司特在治疗脱发性毛囊炎方面的潜力。

本次报告的脱发性毛囊炎病例,通过口服阿普米司特和多西环素治疗,取得了病情稳定的良好效果。这不仅为该患者带来了改善,也为脱发性毛囊炎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目前,脱发性毛囊炎的研究仍在不断深入,未来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来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法,特别是针对难治性病例和已形成广泛瘢痕的情况。同时,进一步明确脱发性毛囊炎的发病机制,也将有助于开发更具针对性的治疗策略,为广大患者带来更多希望。

  该研究的第一作者为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的周丽娟博士,通讯作者为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的邬文肎医生。研究得到了上海市医院发展中心基金会临床研究计划的资助。

  doi: 10.1001/jamadermatol.2025.0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