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必须顺应中华民族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发展大趋势,深刻理解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精神和文化基础”。
新疆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各族人民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共同创造美好生活,共同编织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精神纽带,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而不懈努力。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格局是如何形成的?今后我们还需要从哪些方面进一步完善?近日,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记者就相关问题专访了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范丽珠。
访谈嘉宾:范丽珠,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民族研究院副院长/国家四部委铸牢研究基地副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
记者: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各民族间虽然有着文化的差异性,但同时还存在着彼此交织的共同性。这些共同性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范丽珠: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共同性,既丰富又十分具体。前几天我们在吐鲁番,走访了高昌故城遗址、交河故城遗址和坎儿井,从这些历史遗存和仍然惠及百姓生活的活态遗产中,处处都发现共同性的存在。比如坎儿井,虽然学界对坎儿井的起源问题意见不统一,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吐鲁番从汉代开始修建坎儿井,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为实现美好生活所作出的共同努力。1845年林则徐到吐鲁番以后,曾对当地原有的坎儿井灌溉技术进行改良,扩大了灌溉面积,当地百姓感念林则徐的贡献,遂有我们今天看到的“林公井”之名。“林公井”这个真实的案例,说明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各族人民共同经营这片土地,将共同生存发展的命脉紧密结合在一起,在日常中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共同体格局。从社会学角度来说,这是基于人们共同的生存需求形成的共同性体现。
同时,作为社会人,除了生存需求,还有对情感、对物质生活等各种各样的基本需求。满足这些需求的互动也就产生多方面的经济互动,山川的阻隔、交通的艰难挡不住来自不同地域间的沟通与交融。新疆多地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交通枢纽和重要商埠,驼铃声声、商贾云集,带动了经济发展和地方繁荣,不同族群之间的人们基于共同需求形成的交往交流交融,具有高度的互补性。互补的力量让人们认识到相互依存的重要性,从而不断地构筑并维护共同的家园。因而,从中华民族的整个发展历程来看,正是人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多样需求,最终凝结成了各族人民之间共同的、坚韧的利益纽带、情感纽带、精神纽带等,即便历经纷争磨难,但相依共存的主流不变、趋势不改。
当然,共同性更体现在共同凝结出的历史脉络和传承。自汉代以来,历代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实现了有效管辖治理,特别是都护府的设置,通过一系列社会管理制度、商贸指导制度等,使当地各族人民不仅从中共享到了善治的“红利”,还在观念上,从“你、我”的个体思维转向了“我们”的共同认知。特别是到了唐代,这种“共同”意识更加强烈。一方面,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治理,使其得到良好发展,另一方面,边疆地区的稳固安宁也进一步巩固了中央政权的统治。特别是到了清代,更是将新疆地区纳入全方位的治理和教化体系中,通过恢复屯田、发展经济,推行其他地区相似的赋税制度,加强了中央与新疆的联系。这种相对稳定的格局是共同性得以存续的重要基础。
记者:您从人的基本生存需求、经济、历史等方面阐述了共同性的存在,那么文化上的共同性是如何体现的呢?
范丽珠:文化上的共同性体现就更明显了。简单举个例子,很多外地人去吐鲁番就是为了去火焰山,为什么?因为是受了《西游记》的影响。我曾跟吐鲁番当地的一位出租车司机聊天,他用十分流利的普通话告诉我,他看了七遍电视剧版的《西游记》,因为太喜欢了。这恰恰说明,正是中华文明、中华优秀文化的多途径传播,潜移默化地凝聚了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共同精神财富的认同。
记者:今年6月,一位云南游客来新疆旅游,在结束行程前,她在天山国际机场发了一段视频,由衷感叹:“辽阔的土地生不出狭窄的爱”。视频下的评论也齐刷刷称赞新疆人“热情好客、乐善好施”。您对新疆的印象如何?如何从社会学角度看待新疆人这“辽阔”的“爱”?
范丽珠:确实,我刚到新疆就充分感受到新疆人民的热情了。我搭载的出租车司机热情邀请我们去了他家做客。他的家庭成员悉数出来迎接,离开时不仅真诚挽留,还送了我们一大袋自家的鲜葡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热情好客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传统美德。形成新疆人这种热情性格的原因其实有很多。起初我想,这可能同新疆地广人稀,历史上人们出行不便有关:因为相见不易,所以即便是陌生人,一见面也会感到分外亲切。但这也只是其中一个很小的原因。如果深入地观察思考下去你会发现,造就这种个性的,其实是老百姓最朴实的感恩之情的外在表达。通过几天的田野调查,我能深刻感受到新疆各族人民发自内心地、由衷地对党和国家的感恩之情,以及把这种情感自觉转化为好好生活好好工作、团结一心建设大美新疆的实际行动。
记者:一家央媒曾对新疆“好人频出”的现象做过报道。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是不是也是如此?
范丽珠:我认为是的。在做田野调查过程中,一位本地小伙子告诉我,他住的村子,有社区服务中心,有卫生院、有学校、有商店,环境干净整洁,道路又宽又平,有什么问题直接找社区干部就能解决,自已只需要安心工作好好生活就可以了。他对于当下的状态非常满意,也非常珍惜这种生活。如果有人恶意抹黑或者搞破坏,自已决不会答应。不只他一个人有这样的想法,在我们调查过程中,不同年龄段的许多人都表达了同样的想法。还有一位老人,因为沟通不畅,但为了给我们指清楚路线,干脆放下自已的摊位不管,亲自带着我们走过去。那种淳朴令人动容。我想,新疆人展现出的热情善良的品格,就是将感恩之情变为促发展、保稳定、创和谐社会动力的具象化表达。
记者:您谈到的这些变化我也确有感触。一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疆工作,给予了新疆极大的关怀和支持。这些变化对我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有什么意义?
范丽珠:我们团队之前在云南和贵州做了一段时间的田野调查,这次来新疆也是做田野调查。滇、黔、新三地都属于少数民族地区,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三个地区的民生问题都得到了极大改善。特别是新疆,以道路建设为例。一个最明显的感受就是,即便是很偏远的村子里,也通了柏油路或者水泥路。人们的生活质量明显提升。有了路,便方便了区域间的互动,拉近了人们的距离,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变得更加容易和频繁。有了频繁的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容易形成非常强大的精神纽带。
说到路,其实我又想到了另外一条路一一丝绸之路。它是路,但又不仅仅是路。可以说是改变生活方式、增进彼此情感、促进贸易往来、沟通文化交流的精神纽带。古时如此,今天亦是如此。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作为新疆的首府,乌鲁木齐不断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社区、进校园等方式,来增强各族群众的文化认同。您能否从社会学角度,为乌鲁木齐如何进一步更好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给出一些建议?
范丽珠:我是教育工作者,就结合教育谈谈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孩子抓起很重要。不仅要抓学校教育,还要抓好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我曾给带过的留学生讲“孔融让梨”的故事,对方就非常不理解,为什么非要把大一点的梨让给别人,但如果讲给中国学生,他们就能理解。为什么?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背景下,学校、家庭、社会共同作用形成的价值观。在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上,我们还有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都是值得传承发扬的。
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认为不能只停留在概念层面。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将其具体化、生动化、多样化。就这一点来说,新疆是具有一定优势的。比如新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非常丰富,需要通过深度挖掘、精细提炼、活化运用,使其焕发新的生机。简单来说,就是要真正做到“有形有感有效”。特别是要引导教育培养孩子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认可、接受和欣赏,在尊重理解的前提下,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创造出更多能引发共鸣的“共同语言”,编织出更牢固的“精神纽带”。(吴杨)